- · 《当代医药论丛》栏目设[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收稿方[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方[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征稿要[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刊物宗[05/29]
人体工程学在人性化医药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在传统观念中,包装设计的概念多是从理化和商业的角度予以界定,其物质功能重点在于解决包装的理化功能和技术结构问题,其精神功能则在于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
0 引言
在传统观念中,包装设计的概念多是从理化和商业的角度予以界定,其物质功能重点在于解决包装的理化功能和技术结构问题,其精神功能则在于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品身价与附加值。在处处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下,把设计的商业意义置于首位而忽视人的核心地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尤其是对药品包装设计而言,其终极服务对象往往是受各种伤病困扰的患者,设计者更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他们感受到设计的人文关怀。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现代设计理论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特征及“人—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为工作、生活及休闲状态下的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问题解决方案。人体尺度、人体感知特性、生理与心理行为特征等“人的因素”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中心,人性化医药包装设计自然也绕不开这些因素,因此,用人体工程学来指导医药包装设计实践将有助于系统把握人性化医药包装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1 基于人体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人体数据是设计的重要基础,但种族、性别、年龄、区域等不同群体的人体尺寸差异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适用性。在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中,人体数据的百分位应用原则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为前提。根据《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通则》(GB/T —1991)所提供的建议:涉及健康、安全的双限值产品设计,采用第99 和第1 百分位数以保证98%的满足度,一般工业产品以第95 和第5 百分位为依据以满足保证90%的满足度;而单限值的设计则保证涉及健康、安全类产品为99%或95%满足度,一般产品为90%的满足度。人体数据及其应用原理对确定包装基本造型尺寸及包装陈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合理的尺寸设计将使病患的相关操作更加得心应手。
儿童的误服误用药物行为是医药包装安全的最大隐患,对没有进行相关防护设计的医药包装来说,儿童可能会出于好奇或模仿心理轻易开启药品包装,与零食包装近似的包装形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造成误导。从人体尺度差异的角度来看,虽然成年人手部尺寸远大于儿童尺寸,适宜成年人的尺寸设计也可能适合儿童,如常用瓶罐类药品的包装旋盖开启方式多为拇指与食指夹握旋转或拇指、食指、中指抓握旋转,其尺寸设计对儿童开启包装而言也并非难事。那么,在实际设计中可进一步加大包装旋盖的尺寸(具体尺寸根据人体测量数据和百分位原则确定),成年人尚需五指抓握并旋转瓶盖才能开启,这将使儿童不便掌握瓶盖并难以施力,进而达到安全防护之目的。
2 基于感官特征的人性化设计
药品信息的有效传达是人性化医药包装的首要任务。一般而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感官渠道是视觉,而对于有视力障碍的群体来说,视觉通道是不畅通的,这就需要设计者借助其他感官通道来帮助此类患者顺利使用药物。除视觉外,触觉和听觉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2.1 人性化视觉设计
在不同的人体感官通道中,人们通过视觉通道所获取的信息最多,且最为迅捷。视觉层面的人性化医药包装设计不能以吸引眼球为目标,使药品在琳琅满目的药品货架上最为突出,而是要使药品信息得以准确表达。在药品包装的标签设计上,国家医药总局的第24 号令对药品通用名称字体、色彩及其在版面中的大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目的也是为了保障药品相关信息在视觉上的高效传达,避免可能对患者造成困惑的不良竞争行为。
此外,人体工程学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环境或实验条件下,人们对于不同的色彩刺激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尽管各种反应的结论不能直接移植到医药包装设计的评价中,因为受众所受刺激的环境和条件不同,而且还会受到诸如社会的、文化的及包装本身的功能性等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一基本观念对医药包装的人性化设计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譬如,针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类药品包装设计,蓝色、绿色等冷调包装色彩必然比红色、橙色等暖调包装色彩更能让患者心情舒畅。
2.2 感官代偿设计
老花眼、白内障是伴随着老年人的常见视力障碍,正常情况下,他们在阅读药品包装信息时会存在各种困难,即使借助老花镜等工具也会效率低下。而对其他弱视和失明的患者来说,更是无法正常获取药品包装信息。因此,针对视障者的包装设计就应该借助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途径来帮助其完成阅读药品信息、开启药品包装、完成服用动作等一系列用药行为。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qikandaodu/2020/1109/545.html
上一篇:当代内源性医学发展史
下一篇:医药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