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医药论丛》栏目设[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收稿方[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方[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征稿要[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刊物宗[05/29]
明当代美术馆年度大展,要提醒自己别赖在展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写了十几年展览,这是第一次提醒大家当心看展看得出不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从2020年12月12日到2021年3月28日,位于上海永和东路436号的明当代美术馆推出的年度大展,主题就是《游戏
写了十几年展览,这是第一次提醒大家当心看展看得出不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从2020年12月12日到2021年3月28日,位于上海永和东路436号的明当代美术馆推出的年度大展,主题就是《游戏的人》,展览全部围绕着电子游戏展开,展厅的一半面积都是跟游戏相关的体验活动,另一半是关于游戏的当代艺术作品。
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这场大展等于是老鼠跌进了米缸里。可是如今60岁以下的人,有几个人没沉湎过游戏呢?
这个《游戏的人》大展的口号是“巡礼70年人类电子游戏史”、“当代艺术‘头号玩家'同台”、“两代游戏爱好者的线下狂欢”、“年度‘快乐疗愈'大展”。那么,听上去非常带劲的展览到底展示了些啥呢?
展览分两层空间,一层是aaajiao、曹斐、冯梦波、邵志飞(Jeffrey Shaw)、JODI、陆扬、郑国谷等一批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的“头号玩家”以及多位青年艺术家,他们通过作品探讨游戏、社会变迁与人之间的关系,见证技术的演变。
另一层是体验式地回顾游戏史。通过各个年代的电子游戏设备、道具、经典画面展示、广告片播映等,带你回首那些个亢奋的时段。展厅以大面积空间巡礼从反斗城、红白机、街机到网络游戏、电竞等形式的70多年人类游戏体验发展史,以沉浸式体验唤醒两代人关于游戏生活的宝贵记忆,打造一个游戏爱好者的线下狂欢节。现场除了各种年代感极强的游戏可玩,还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乐设施以及超大型滚球机器。
展览开幕当日,还举办了一场主题论坛,嘉宾们沿“艺术的游戏”、“社会的游戏”和“流变的游戏”三大主题展开讨论。参与论坛的嘉宾来自不同产业,包括策展人、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媒介理论学者、“游戏论”研究者、“游戏哲学”学者、脑科学与智能技术专家、网络游戏设计总监、游戏品牌负责人等。他们多维度地探讨了《游戏的人》所涵盖的数字时代的重要话题,以艺术的形式探索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游戏的产业发展和价值以及游戏的文化与社会性的价值,让每一个“游戏的人”获得更大的启发。
可以说,一个展览能同时兼容游乐与学术,实属罕见。更值得推荐的,是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陈抱阳写的一篇策展陈述,是我看到过的写游戏哲学写得最好的文章,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人类在学会直立行走前已经在追逐打闹中学会游戏,掌握工具后的人们把简单的立方体演化成为了最广泛的游戏。游戏与人们的关系短暂的离开了工具与技术的进步,转向在棋盘中构建思维训练场。人们追逐的不再是对,而是胜者的荣誉。
第一款电子游戏《阴极射线管娱乐装置》诞生时,电脑还停留在纸带打孔的年代,旋钮与 CRT 光束为我们提供了屏幕与输入设备的基本框架。1972 年诞生的米罗华奥德赛将电子游戏从机房里的巨型主机带进了人们的客厅,而 5 年之后,从车库里诞生的苹果与同年上市的雅达利 2600 则开启了至今仍争论喋喋的\"主机 vs. 电脑\"——谁才是真正的游戏王者。至此,电子游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看待游戏、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前,不妨先从技术演变之下的界面入手。从《阴极射线管娱乐装置》,到《Pong》,到宏伟的世界大战,人们执着于在二维的屏幕上求真的表现我们的世界。平时的色块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的锤炼变成可被实时追踪的光束。一维的旋钮与按键,二维鼠标与摇杆,三维的体感设备,这些交互手段的进化,是人们不断填补与电子游戏世界间歇的写照。
在坐标系的变化间,游戏消解着我们幻想未知,重温历史;锻炼着经营谋略,却进一步引发对智力的焦虑。在屏幕闪烁间,游戏成为人们联结彼此,连通万物的桥梁。通过新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游戏帮助我们穿越时间的界限。从抽象的时间维度走向广袤的地域,游戏让我们注意到那些易被忽视的社会连接,滋养我们的同理心。离乡背井的追梦者们透过游戏认识新的朋友,与老友叙旧,感受老家饭桌边的温度。人们远离输赢,从单纯的爽快中学会认识世界、完善心智,游戏逐渐的成为一种疗愈的方式。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zonghexinwen/2021/031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