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谋新路的“当代愚公”

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走进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道路旁高耸的峭壁上镌刻着的两个鲜红大字——“实干”。 群山起伏,乱石林立,西畴县9个乡镇多数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便是

走进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道路旁高耸的峭壁上镌刻着的两个鲜红大字——“实干”。

群山起伏,乱石林立,西畴县9个乡镇多数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便是盘绕在悬崖峭壁上的崎岖山路,它就像一条绳索,死死捆住了人们跋涉的腿脚。岩头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前的岩头村,“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因山高坡陡不通路,村里的姑娘都外嫁他乡,娶进家的媳妇也留不住。出村下山的那条羊肠小道上,村民抬猪出去卖时,猪曾滑落摔死;赶牛出山时,牛曾滚落山崖;往来这条路挑水吃,一趟得几个钟头。

打开山路走出大山,维系着大山深处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热切梦想。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带着15户村民,历时12年,在这片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劈出了4米宽的进村路,他也因此有了“当代愚公”的美誉。

在“实干”崖壁下,记者遇见了正在开展“西畴精神”现场教学授课的李华明。“有人和我打赌:你要是能把这条路修通,我拿手板心煎蛋给你吃!我心里暗暗发狠:只有修路,才有出路!”面对来自丘北县者曰中心小学的100多位教师,授课的李华明并不怯场。

“为了在岩壁上打炮眼,放进膨胀剂,慢慢把石头撑裂,大家只能找一条粗绳,一头拴在腰杆上,另一头拴在大岩子上面的树桩上,就像打秋千一样。”回顾过往的点点滴滴与艰辛,李华明说得很动情。

在随后的采访中,李华明对过往讲得少了,对未来谈得更多了。打通了出村“最后一公里”,还要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让人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这是他眼下最关心的事。

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近两年,岩头村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先后引进了500头生猪代养点和1.5万羽规模的乌骨鸡养殖合作社等项目。

李华明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引进500头生猪代养点至今两年,已有12万元的场地租金;乌骨鸡已出栏2次、8000多只,两年下来有3.2万元的场地租金。“生猪养殖门槛高,暂时没办法,但乌骨鸡养殖项目,我们可以下一些功夫。”李华明说,获得租金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学会一门养殖技术,未来可以自己扩大规模发展。

眼下,李华明与村民正在谋划一个新项目——开办“最后一公里”农家饭庄,为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西畴精神”的学员提供就餐场所。岩头村中心是一块难得的“巴掌地”,作为全县重要的“西畴精神”现场参观点,“最后一公里”展览馆场馆正在这里抓紧建设。

“把客人留住,只要能用一餐饭,对于村里的收入也是一个大进项。”李华明估计每年也得有上万人次走进岩头村。

除了开办农家乐,李华明还谋划着邀请县里有名的中药材致富带头人程敦儒来村里“把脉”指导,尝试种植苦参等中药材。“这样村里的产业能实现短长结合。”李华明说。

用双手在茫茫石漠上开辟的新路,总会给人带来美好向往,一路洒满阳光。17年前,李华明凿出山路,是为了把贫困从岩头村赶走;17年后,他带领大家修通致富路,是为了“让小康进来”。一路走来,不变的是李华明的一颗初心:“村子虽然长在崖石上,但我爱我的家乡。”

本报记者 张文峰 张登海

来源:云南日报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zonghexinwen/2021/0318/813.html



上一篇:当代置业下降一档“由橙变黄” | 年报拆解
下一篇:第九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启动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 | 当代医药论丛编辑部| 当代医药论丛版面费 | 当代医药论丛论文发表 | 当代医药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