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医药论丛》栏目设[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收稿方[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方[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征稿要[05/29]
- · 《当代医药论丛》刊物宗[05/29]
当代名老中医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举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代名老中医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举隅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哮病”范畴。 建国以来,一大批名老针灸医家为针
当代名老中医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举隅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哮病”范畴。
建国以来,一大批名老针灸医家为针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是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中医药学术进步产生推动作用。
为总结当代名老中医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证治思想,我们在参考《针灸学报》1986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名单基础上,选取1949年以来在针灸理论及临床方面有较大贡献的名老中医,通过研读其论著、医案,总结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经验。
杨永璇(1901~1981年),祖籍江苏。1952年后参加国家中医工作,曾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副主任、针灸系副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副所长。
1.1证治思想:杨永璇认为,哮喘多年频作,久病则虚,病在肺脾肾。肺虚则邪易感而气易壅,脾虚则湿易滞而痰易生,肾虚则气不纳而病久延。辨证有阴虚阳虚之分,又有痰从火化,饮随寒凝之别。临床治疗上,强调疗效的关键是培本固元,增强体质。如虚寒证,用艾柱直接灸大椎、喘息、肺俞、膏肓等穴,以助阳化阴。同时强调要长期治疗,调理巩固。
1.2取穴及操作经验:杨永璇认为,在急性发作期,以祛痰降气为要,取丰隆可立竿见影;取太渊、天突,能缓解喘息症状。正虚者,急以纳气归肾,配用太溪。此处介绍验方两则:一则:取天突、上巨虚,均用徐疾泻法,不留针,灵墟小艾柱直接灸3~20壮;一则:取肺俞、关元,小艾柱直接灸3壮,膻中、尺泽针刺,用徐疾泻法,均能显效。
陆瘦燕(1909~1969年),祖籍江苏。从1958年起,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主任、针灸系主任、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及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
2.1证治思想:陆瘦燕认为,哮喘的表证,有痰声,因此治表证,多数着重于化痰。化痰对于哮喘实证,的确可以救一时之急。但治本之法,当从心、肺、脾、肾等方面论治,并认为针灸疗法和内科用药的意义完全一致。哮喘发作时,每天或间日针刺天突、中府、肺俞,疗效比艾灸好。哮喘未发作时,艾灸的效果较优,故一般以艾灸疗法防治哮喘。
2.2取穴及操作经验:主穴:大椎、肺俞、膏肓、气户、中府、天突、足三里。配穴:膻中、风门、大杼、身柱。操作:针刺虚补实泻,辨证运用。艾灸上部腧穴后,再灸足三里。艾灸上述11个腧穴时,每次轮流使用,每次不得使用超过半数以上腧穴。
邵经明(1911~2012年),祖籍河南。1958年调入河南中医学院工作。历任针灸教研室主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带徒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3.1证治思想:邵经明认为,哮喘病初多属于肺实,病久可致肺脾肾俱虚,治疗上创三主穴。缓解期需坚持治疗以扶正固本,预防复发。邵氏认为,如治疗得当,不少人可不再发作。凡针灸治疗得到根治者,一般为青壮年和儿童。老年患者虽有根治者,但比青少年要少得多。因此,凡患哮喘,以早治疗为宜。对缓解期的患者,主张于夏秋季节针灸防治哮喘。并提出针灸防治哮喘远期疗效方案,即1年观察疗效,2年巩固疗效,3年以后总结疗效。在这3年之中,每年夏秋季节,要求患者治疗2~4个疗程。通过3年观察,经冬而哮喘不犯,或遇感冒哮喘不发者,方获得长期效果。
3.2取穴及操作经验:邵经明采用针灸治疗哮喘,主穴:肺俞、大椎、风门。邵氏通过正交试验,观察患者的肺功能、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等,进一步加深了对三穴平喘效应、哮喘病机及针灸作用机理的认识。对三主穴(肺俞、大椎、风门)二水平(深、浅)正交试验,证明三穴平喘作用以肺俞(刺入五分)为佳。试验证明,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针灸都能直接改善肺功能,起到平喘、预防复发作用。如慢性持续期患者,久病气短难续,动则喘甚者,为肾虚失纳所致,取三主穴,同时配肾俞、关元、太溪。
邱茂良(1913~2002年),祖籍浙江。历任南京中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
4.1证治思想:邱茂良认为,哮喘一般有虚实两端,临床虚实夹杂多见。实证有寒饮伏肺证和痰热壅肺证两大类;虚证多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和心肾阳虚证。针灸治疗哮喘的的法则有五点:第一,急性发作宜解痉定喘;第二,有表证当表里同治;第三,因于寒者,宜温肺化痰;第四,上实下虚者,宜宣上纳下;第五,缓解期宜调补脾肾,是治本之道。
文章来源:《当代医药论丛》 网址: http://www.ddyylczzs.cn/zonghexinwen/2021/0501/1102.html
当代医药论丛投稿 | 当代医药论丛编辑部| 当代医药论丛版面费 | 当代医药论丛论文发表 | 当代医药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